怀疑AMI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并呼叫急救中心,在救援人员到达前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存在ST段抬高型AMI且无溶栓禁忌证时,嚼服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600mg。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因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的心肌坏死,典型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有濒死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痛、牙痛等,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男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吸烟、肥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缺乏运动、心理压力大等,早期预警信号包括心绞痛症状加重、诱因改变、出现新症状、心电图改变等,预防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治疗其他疾病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与防治,当怀疑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并呼叫急救中心。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可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若存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溶栓禁忌证时,嚼服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600mg。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典型的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有濒死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痛、牙痛、下颌痛、左肩背痛、后背痛等,容易误诊。
高危人群包括: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男性:男性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高于女性。
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脂患者: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肥胖: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腹型肥胖。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患者,本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心理压力大:长期心理压力大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
心绞痛症状加重:原来的心绞痛发作变得更频繁、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或在休息时也会发作。
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改变:原来的心绞痛发作可能与劳累、情绪激动等有关,而现在在休息时或睡眠中也会发作。
出现新的症状:除了心绞痛症状外,还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包括: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定期体检: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治疗其他疾病: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
一般治疗: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
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手术治疗:如室壁瘤切除术、心脏移植等。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等,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