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X线等,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全身支持治疗、局部治疗及手术治疗,注意事项包括积极治疗、观察病情、个人卫生和加强营养。
急性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残疾。以下是关于急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的介绍。
一、诊断
1.症状:起病急骤,全身症状明显,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以上,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甚至出现烦躁不安或昏迷等败血症表现。局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干骺端有明显深压痛。
2.体征:早期局部皮肤微红、微热及肿胀,继而出现脱屑、汗毛脱落。脓肿形成后可触及波动感,破溃后形成窦道,长期不愈。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4.X线检查:早期无明显改变,发病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以后形成骨膜反应。
5.其他检查: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
二、治疗原则
1.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疗程一般为4~8周。
2.全身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局部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避免炎症扩散。
4.手术治疗:对于有死骨形成、窦道长期不愈者,可行死骨切除术、带血管骨移植术等。
三、注意事项
1.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应积极治疗,避免发生骨骼畸形。
2.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X线等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4.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总之,急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以促进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