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好发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产后1~2个月内,主要由于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乳房疼痛、红肿、发热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哺乳、排空乳汁、注意卫生和避免挤压乳房等。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尤其是初产妇产后1~2个月内,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
以下是关于急性乳腺炎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病因:
乳汁淤积:如果产妇在哺乳期未能及时排空乳房,导致乳汁淤积,容易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溶血性链球菌。
2.症状:
乳房疼痛:通常为首发症状,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疼痛,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乳头皲裂: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易于入侵,导致感染。
3.诊断:
临床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
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等,有助于了解乳房的情况。
4.治疗:
一般治疗:停止哺乳,排空乳汁,局部热敷,以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手术治疗:如果形成脓肿,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
5.预防:
正确哺乳:保持乳头清洁,避免婴儿含乳头睡觉,及时纠正乳头内陷。
排空乳汁:每次哺乳后应将剩余乳汁排空。
注意卫生:保持乳房清洁。
避免挤压:避免乳房受到挤压。
对于哺乳期女性,如果出现乳房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也是预防乳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对乳腺炎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