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初潮早绝经晚、遗传因素等有关。其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和腹部包块等。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分段刮宫等方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6万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进而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肥胖: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绝经后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初潮早、绝经晚: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子宫内膜癌具有家族聚集性,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存在基因突变。
其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包括:
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
下腹疼痛:一般为隐痛,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急性腹痛。
腹部包块:腹部可能摸到包块,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占位等。
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可明确病变性质。
宫腔镜检查:有助于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情况,并可进行取材活检。
分段刮宫:对绝经前患者,分段刮宫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其他检查:如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磁共振成像(MRI)等,可帮助评估病情。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如果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