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是在2019年冬季开始引起全球大流行的新发传染病,由于其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造成了不少人群的感染,出现了大量重症乃至死亡病例。新冠疫苗是目前已知的能够阻止新冠肺炎进一步蔓延的有效途径,而疫苗问世之后,不少人却产生了犹豫,目前国内疫情平稳,还有必要急着打疫苗吗?打完新冠疫苗后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其实,新冠疫苗的生产原理和我们以往很多耳熟能详的疫苗是相似的,产生的保护效果也和其他疫苗一样,是通过刺激人体免疫应答,形成免疫记忆达成的。今天,我们就从免疫学的角度谈谈新冠疫苗,以及针对一类特殊人群——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他们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问题 一、目前获批使用的几种新冠疫苗主要成分是什么?生产原理是什么? 附条件批准上市的3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产品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所)和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兴中维)生产。其原理是使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扩增,经β丙内酯灭活病毒,保留抗原成分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 附条件批准上市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为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康希诺)生产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其原理是将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的人5型腺病毒基因内,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亚单位疫苗为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智飞龙科马)生产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其原理是将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基因内,在体外表达形成RBD二聚体,并加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 二、目前国内的五款新冠疫苗的保护力和安全性怎么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国产疫苗的保护力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不低于50%的标准,重症保护力更是超过90%,对降低新冠肺炎的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有非常好的效果。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监测到的新冠病毒疫苗常见不良反应与已广泛应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类似,包括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疼痛等,少数人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疼、肌肉酸痛等表现,一般2-3天后可自行恢复,不需特殊处理。截至4月16号,国内接种人数已超1.8亿,尚未监测到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三、新冠疫苗进入人体后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四、为什么新冠疫苗要接种两针或三针? 通常,灭活疫苗需多次接种才能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新冠灭活疫苗第1剂次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部分免疫应答,第2剂次接种后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剂次之间的间隔,一般需要根据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确定剂次之间的最小间隔。如未能在程序间隔要求的时间完成两剂接种的,应尽早补种。 五、什么叫做群体免疫,如何建立? 群体免疫,即通过接种疫苗,人群中产生免疫力的个体达到阈值,从而保护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不被传染。按照新冠病毒传播系数计算,要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一般需要70%至80%的人接种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专家王华庆近日也提出,在中国,需要10亿以上的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才能建立免疫屏障,接种率越高,免疫屏障越牢固。 六、建立了群体免疫,我是不是就可以不打新冠疫苗了? 即便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后疫情不会大面积传播,也不代表个体不会被感染。假如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了新的疫情,病毒一旦传入中国,接种疫苗的人具有免疫力能够保护自己,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就会变得十分危险。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尽快开展疫苗接种,一但大部分国家的群体免疫屏障都建立成功了,全球各国的交流势必会重新开放,国门将会打开,如果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没有完全做到位,出现少数输入病例,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群免疫屏障还没有建立起来,依然有疫情卷土重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所以大家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尽快接种疫苗,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 七、打完疫苗后抗体只能持续六个月是吗? 目前只有半年的数据,不是只能保护半年。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目前通过接种者抗体水平监测,大概是6个月以上。这是目前监测到的抗体水平时间,不代表免疫只有这些时间,且抗体不是唯一衡量保护的指标,疫苗发挥作用过程中还有其他动因,后续需要对疫苗的持久性开展研究来确认它的保护期到底有多长。 八、新冠疫苗为什么不能和其他疫苗一起打? 从理论上来说新冠疫苗与其他疫苗之间的效果不存在影响的情况。新冠疫苗作为一种新疫苗,目前不建议与其他疫苗一起接种,主要还是考虑不良反应的识别。建议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接种间隔在两周以上。但如果遇到了被狗咬伤,或者有外伤的情况,需要注射狂犬疫苗或者破伤风疫苗时,建议不要考虑时间间隔,可以优先接种狂犬疫苗和破伤风疫苗。 九、新冠肺炎治愈人群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吗? 已经感染过新冠肺炎的人群,理论上可以获得类似接种疫苗后的抗体,产生相似的保护作用。现有研究数据也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后6个月内罕见再次感染发病的情况。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充分告知基础上,可在6个月后接种1剂。 十、病毒是在不断地变异中的,那么新冠疫苗还会有作用吗? 病毒由于本身结构的天性,在增殖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异。但只有少数关键部位的变异会比较明显地改变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力。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新冠疫苗针对目前已经变异的病毒仍具有保护效力。且与其他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并不算快,以上证据足以让人们在短期内不必担心疫苗失效。目前世界上的各大研究机构都在密切关注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为之后的疫情变化和疫苗研发随时做准备。 如果病毒进一步蔓延下去,变异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因此,尽早注射新冠疫苗,阻止新冠病毒在人体内增殖,也是阻止病毒变异的有效方法! 既然新冠疫苗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应答、形成免疫记忆达到保护效果的。那么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能否通过接种新冠疫苗产生免疫力呢?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疫苗对该人群(例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艾滋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该类人群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及保护效果可能会降低。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建议经充分告知,个人权衡获益大于风险后接种。 神经免疫性疾病与上述免疫缺陷性疾病不同,多是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和攻击自身成分导致的。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以及周围神经免疫性疾病,包括格林巴利综合症、视神经炎等。由于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大多并不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因此对疫苗类型并无特殊要求。 一些神经免疫性疾病属急性发作性疾病,像目前尚未控制的的格林-巴利综合症、脊髓炎、脱髓鞘病等,为指南明确注明的疫苗接种禁忌症,建议这类患者在药物治疗康复,病情稳定后,经神经内科医生和接种医生评估认为可以接种后,再去接种新冠疫苗。其他一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呈反复的复发-缓解病程,如处于急性发作期也是同样如此。 目前神经免疫性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剂等。需要注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使用激素治疗时多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药物剂量逐渐递减,用药时间相对较长,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造成注射疫苗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但目前的指南中我们尚未找到明确的激素使用后多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建议药物疗程结束,病情控制稳定,咨询专业医生后接种。如果是应用了人免疫球蛋白的患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新冠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如果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接种疫苗之后也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大家在接种前要把接种疫苗时的健康状况,既往患病史、用药史,目前的控制情况、停药时间等事项,如实地向接种点医生反映,由医生来做出判断,尽可能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使接种者获益。 如果注射新冠疫苗期间,接种者突然患上了上述疾病或突然出现急性发作期,则应以疾病的治疗为主,及时根据医嘱应用人免疫球蛋白或激素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补种,同时应考虑到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具体建议同上,请充分告知医生,合理安排补种时间。 其他非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等),总体原则是谨慎接种,一般来说,在病情稳定时可以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在接种前请咨询专业的风湿免疫科医生和接种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针对目前国内的接种疫苗犹豫现象,钟南山院士表示,这是因为中国前期疫情控制得太好了,大家认为危险不在我身边,从而忽略了远处的风险。针对很多人存有的“打疫苗可不可以再等等”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如果大家都把打疫苗往后拖,免疫屏障就永远建立不起来,我们想摘掉口罩可能就无法实现,如果大家接种的快,这个屏障可能就会早一天到来。想回复到正常生活,疫苗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国内疫情控制稳定,是全国人民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抗击疫情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HPV疫苗即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男性需要打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是一种预防性疫苗,男性接种后,由于引入HPV的外壳蛋白或病毒样颗粒,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有效降低HPV感染率,进而减少尖锐湿疣、肛门癌、阴茎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对人乳头
宝宝打完百白破疫苗后发烧需要通过物理降温、定时测量体温、服用退烧药物、加强生活护理等方法解决。1.物理降温如果宝宝体温不超过38.5℃,家长可以使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脖子、腋下、腹股沟等部位(避免擦拭注射疫苗部位),进行物理降温。也可以给宝宝洗温水澡降温,或者使用
手足口疫苗接种后发烧通常是自限性的,可采取物理降温、药物治疗、保持宝宝的舒适、避免捂热、注意皮肤护理等措施。1.物理降温使用体温计测量宝宝的体温,注意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如果体温在38.5℃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拭、多喝水等。2.药物治疗如果体温超过
拉肚子时通常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疼痛、发红、肿胀,发热、头痛、乏力等。而拉肚子本身可能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此时接种新冠疫苗可能会加重这些不良反应,或者影响疫苗的效果。此外,如果拉肚子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
宫颈癌疫苗有用。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宫颈癌疫苗通过预防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宫颈癌疫苗主要针对HPV病毒的高危型,如HPV16和HPV18等。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
乙肝检查没有抗体,通常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乙肝抗体是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如果乙肝检查显示没有抗体,说明机体缺乏对HBV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感染HBV的风险较高。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
乙肝有疫苗。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疫苗,通过注射来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攻击。乙肝疫苗主要分为三种,包括重组(酿酒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一般分为常规剂量和高剂量两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通常不建议接种疫苗。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硬化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患者的肝脏功能明显下降,并可能出现黄疸、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多种并发症。此时,患者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免疫反应。对于活疫苗,如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不需要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情况。接种乙肝疫苗是常见的原因。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少数情况下
四联疫苗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虽然四联疫苗通常是安全的,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以下是关于婴儿四联疫苗不良反应的一些信息:1.常见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红肿:这是四联疫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