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正常范围在60-100次/分,心率低于50次/分时,被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原因有长期锻炼、睡眠状态、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缺氧、心肌梗死等,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长期锻炼
长期运动训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和提升,心肌变得更强壮有力,每次心脏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量增加。即使在安静状态下或运动时心跳次数相对较少,也能满足身体的血液供应需求。
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而非疾病状态,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因此,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但是,建议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避免过度运动。
2.睡眠状态
在深度睡眠阶段,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减少,因此心脏跳动频率也会相应降低。此外,睡姿不当,如压迫心脏,也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跳过缓。
建议将睡姿调整为右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压迫心脏,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同时,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能让身体的生物钟正常运转,维持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平衡,有助于稳定心率。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代谢率下降、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和电解质失衡,这些变化都可能引起心动过缓。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如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碘塞罗宁钠片等,补充外源性甲状腺激素,纠正低甲状腺状态,改善心动过缓。平时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4.严重缺氧
严重缺氧时,身体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会调节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率减慢。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长期缺氧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加重心动过缓。
及时纠正缺氧状态,如给予氧气吸入治疗。同时,针对引起缺氧的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哮喘所致,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地奈德、倍氯米松、泼尼松龙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气道炎症,缓解临床症状。患者平时还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缺氧的环境中。
5.心肌梗死
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会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坏死。这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可能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产生干扰,造成心动过缓。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流灌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对于严重的心肌梗死,需采取冠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心动过缓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在出现心动过缓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电解质检测、甲状腺功能测定等检查手段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