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嗡嗡响一般称为耳鸣。晚上睡觉耳鸣,通常是精神压力大、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急性中耳炎、神经性耳鸣等原因造成的。
1.精神压力大
焦虑、抑郁或紧张负面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增高,进而影响听觉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或加剧耳鸣的症状。此外,压力还会干扰睡眠,使得耳鸣在晚上更加明显。
患者应调整情绪,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通过旅游、看书、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其次,可以使用白噪音机或其他声音疗法来掩盖耳鸣声,帮助分散注意力,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变对耳鸣的认知和反应,减少生活方面的影响。
2.耵聍栓塞
耵聍是耳道内自然产生的物质,用于保护耳朵免受灰尘和细菌的侵害。然而,当耵聍过多或硬化形成栓塞时,会阻塞耳道,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耳道内的压力变化,进而产生耳鸣。特别是在躺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栓塞会更加紧密地压迫耳道,使耳鸣症状加剧。
如果耵聍可活动、质地较软、与耳壁黏连度不高,可以使用耳用膝状镊或耳用钳分次取出。对于质地稍硬的可活动耵聍,使用耵聍钩轻轻插入外耳道深部,勾住耵聍后旋转并缓缓拉出。此外,还可以使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软化耵聍,然后用温生理盐水冲洗耳朵。需要注意,这些措施均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进行,一般在耵聍取出后,耳鸣的症状即可缓解。
3.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内如果进入异物,如小昆虫、沙粒或其他小物件,一般会与耳道壁摩擦或碰撞产生声音,这种物理性的声音传导到大脑,就被感知为耳鸣。晚上环境安静时,声音会更加明显。
首先需要由专业医生检查外耳道,确认异物的位置和性质。然后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来安全地移除异物,如镊子、冲洗或吸引等方法。通常情况下,异物取出后,耳鸣的情况会好转。
4.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会导致中耳内的压力变化、液体积聚或鼓膜振动异常,从而产生耳鸣,睡觉时,由于体位的改变或中耳内液体的重新分布,耳鸣症状会加重。
对于急性中耳炎,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头孢克洛等,以控制感染。一般情况下,在炎症消退后,耳鸣症状可逐渐消失。
5.神经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通常与内耳或听觉神经的损伤或功能障碍有关,特点是声音持续存在,且难以确定其具体来源。晚上由于环境噪音的减少,神经性耳鸣会变得更加明显,影响睡眠质量。神经性耳鸣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噪音暴露、年龄增长、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等。
建议遵医嘱使用氟桂利嗪、利多卡因、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等药物治疗,具有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耳鸣症状、抗惊厥、抗焦虑等作用。对于伴有听力下降的患者,必要时可以使用助听器以改善症状。
日常生活中,应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定期进行耳部检查,特别是对于有耳鸣病史的人,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并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