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说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范围,即低于(1.8-6.3)×10^9,一般与病毒感染、放射性物质接触、药物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人体后,会触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调节机制虽然有助于对抗病毒,但也会导致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如果是病毒感染所致,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利巴韦林等。随着病毒的控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
2.放射性物质接触
长期或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暴露会对骨髓产生损害,进而影响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包括中性粒细胞的前体细胞。这种损害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从而使其绝对值偏低。
患者应立即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非格司亭注射液、维生素B12、叶酸等,具有促进骨髓恢复、维持神经系统健康、促进红细胞生成等作用。在严重情况下,需要输血或输注粒细胞以迅速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
3.药物影响
很多药物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氯霉素、异烟肼、氟尿嘧啶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抑制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的生成,或者加速其在血液中的破坏。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停用或更换引起中性粒细胞下降的药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维生素B4、鲨肝醇、地榆升白胶囊等,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其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主要是由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受到损害,无法有效生成新的血细胞导致的。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环孢素、重组人促红素、睾酮等药物,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在严重贫血时,需要输血以缓解症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重建骨髓造血功能。
5.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增殖并抑制正常血细胞的生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由于异常细胞的增殖,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减少,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血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定的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从而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常用药物包括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等。在患者无法从常规化疗中获益或存在高危因素时,可考虑进行骨髓移植。
由于引发因素较多,建议患者对病因进行诊断明确,方便给予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