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包括起始于足大趾、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入小腿、至大腿绕阴部、夹胃旁属肝络胆、穿膈肌达胁肋、沿喉咙后入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达巅顶。
1.起始于足大趾
肝经起始于足大趾背毫毛部的大敦穴,这是肝经的起始点,也是气血汇聚之处。
2.沿足背上行
从大敦穴出发,肝经沿着足背内侧向上行进,经过行间、太冲等穴位,这些穴位对于治疗肝病、前阴病等有重要作用。
3.过内踝入小腿
继续上行,肝经在内踝前一寸的中封穴处经过,然后沿着小腿内侧上行,经过蠡沟、中都、膝关等穴位,这些穴位对于治疗下肢疾病、妇科病等有一定疗效。
4.至大腿绕阴部
肝经继续上行至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生殖器,至小腹部位。这一过程中,肝经与腹部脏腑紧密相连,对腹部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夹胃旁属肝络胆
肝经在小腹部位夹胃两旁继续上行,最终属于肝脏,并联络胆腑。这一过程体现了肝经与肝、胆等脏腑的密切关系。
6.穿膈肌达胁肋
肝经继续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这一区域是肝气郁结、肝气不舒的常见部位。
7.沿喉咙后入鼻咽部
肝经沿喉咙后方继续上行,进入鼻咽部,与呼吸系统相连。
8.连接目系上达巅顶
最后,肝经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目系分支还从面颊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根据肝经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脏腑,可以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大敦穴可治疗疝气、崩漏;行间穴可治疗肝火上亢之头痛、目赤;太冲穴可治疗胁痛、腹胀等。此外,肝经还与妇科病、前阴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