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补体C3偏低可能是由于补体合成能力下降、补体消耗或丢失过多、补体合成原料不足、先天性补体缺乏等原因所致,需要根据原因进行针对性措施,具体如下:
1.补体合成能力下降
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代谢、合成能力下降,因此亦可导致血清补体C3生成不足。
临床上针对肝硬化所致的补体合成能力下降,需要积极应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肝功能状态,同时延缓肝硬化进程,主要药物包括注射用甘草酸二铵、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若患者伴有乙肝病毒感染,还需要应用恩替卡韦片、恩替卡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肝硬化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行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
2.补体消耗或丢失过多
临床上多见于严重烧伤、急性肾小球肾炎等患者,严重烧伤者,由于皮肤大面积损伤,因此亦可造成补体C3消耗或丢失过多。而急性肾小球肾炎者由于补体C3排泄增加,从而亦可导致血清中补体C3偏低。
针对严重烧伤者,需要及时补充血浆、生理盐水、葡萄糖液体等体液,待机体体液回归正常后,补体C3偏低现象亦可逐渐消失。而急性肾小球肾炎者则需要积极对抗感染,待肾小球炎症改善后,补体C3偏低现象亦可逐渐改善,主要药物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
3.补体合成原料不足
多见于儿童营养不良性疾病,机体营养缺乏后,生产补体C3的原料不足,亦可导致血清补体C3偏低现象。
针对此类患者,饮食上需要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输血、输液等方式补充血清补体C3。
4.先天性补体缺乏
多见于遗传性补体缺陷病,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可分为纯合遗传缺陷、杂合遗传缺陷、补体蛋白功能紊乱、复合型补体缺陷等。
针对先天性补体缺乏,可通过替补疗法,将缺陷的补体成分水平补充至正常水平,或者通过输入血浆等方式治疗补体缺陷。部分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达那唑胶囊、甲睾酮片等人工合成的雄激素治疗,其目的在于促进正常染色体合成较多C1INH,间接恢复血清补体C3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