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方法是体针、头针、眼针等。
1.体针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公孙;便秘者,加气海、天枢、支沟。
2.头针
顶颞前斜线从前上向后下,共分为五等份,应从头部发际始,下行1寸为第1等份,下行2寸为第2等份,如此类推。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选择28-30号1.5-2.5寸长的毫针,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然后将针体缓慢推进,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分别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快速捻转,频率为200次/分左右,持续20分钟。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
3.眼针
眼区的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脾区、肾区。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眼部皮肤,然后用30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眼区的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脾区、肾区,进针深度为1-2分,捻转2-3分钟,留针30分钟。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中风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