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荨麻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如下。
1.定义
接触性荨麻疹是指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可累及黏膜,通常伴有瘙痒。
2.病因
直接刺激皮肤的物质,如强酸、强碱、芥子气等。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植物、动物毛发、化学物质、金属等。
3.发病机制
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当皮肤接触过敏原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风团和血管性水肿。
4.临床表现
风团是接触性荨麻疹最常见的表现,为局限性隆起的皮肤损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通常伴有瘙痒。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的局限性肿胀,可累及唇部、眼睑、外阴等部位,肿胀处皮肤发亮、紧张,无明显压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全身症状。
5.诊断
根据皮肤接触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6.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接触性荨麻疹的关键。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比如苯海拉明。
接触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