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可以分为胃息肉、肠息肉、肛门息肉,其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别,需要分别分析,详情如下:
1、胃息肉
胃息肉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少部分胃息肉较大的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幽门部位有息肉的患者会因为幽门梗阻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贲门有息肉的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部分胃息肉长期破溃出血的患者由于慢性失血,可出现面色苍白、活动耐力下降等贫血症状。
2、肠息肉
肠息肉是局部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隆起性病变,其中炎性息肉多与长期炎症刺激有关,肿瘤性息肉多与遗传有关。患者在疾病早期由于息肉较小,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疾病发展,肠息肉增大后可压迫、牵拉肠黏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此外,当肠息肉破溃时,可出现便血的症状。还可并发肠梗阻,出现腹部膨隆的症状,并且可伴有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的现象。
3、肛门息肉
肛门息肉发生于肛管内腔上皮,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患者在排便时由于肛门息肉反复受到粪便刺激,可出现便血的症状。因肛门息肉距肛门较近,在排便时可同时出现脱垂的症状。并且由于局部黏膜受到肛门息肉牵拉,可出现腹泻、腹痛等表现。
消化道息肉在确诊后经过规范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患者不必太过担心,日常尽量保持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