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症状主要有肿物脱出、肛门瘙痒、排便不尽感、便秘、出血和全身症状等,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1.肿物脱出
这是脱肛的主要症状,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逐渐增大,便后需要用手回纳;后期甚至咳嗽、用力、行走等情况下都会脱出,无法自行回纳。
2.肛门瘙痒
由于脱出物长期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会导致肛门潮湿、瘙痒,甚至出现湿疹、溃疡等。
3.排便不尽感
脱肛可导致直肠黏膜受刺激,引起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4.便秘
脱肛患者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粪便在直肠内堆积,排便困难,从而引起便秘。
5.出血
脱肛严重时,可出现大便带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不多。
6.全身症状
脱肛后期,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记忆力下降等全身症状。
对于脱肛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轻度脱肛可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进行提肛运动等;严重脱肛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则需要手术治疗。此外,脱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长时间久坐、久蹲,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肛肠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儿童、产妇等特殊人群是脱肛的高发人群,应特别关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肛门括约肌松弛,容易发生脱肛;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肛门括约肌薄弱,也容易出现脱肛;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过度用力,导致肛门括约肌撕裂,从而引起脱肛。这些特殊人群一旦出现脱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