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听力损失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约60%)和非遗传因素(如母孕期感染、药物、新生儿黄疸、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头颅产伤等)。
先天性听力损失是指因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便存在听力障碍,而导致无法正常听到声音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约60%的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由遗传因素引起。常见的致聋基因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等。
2.非遗传因素:
母孕期感染: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风疹、麻疹、流感等病毒,或梅毒、弓形体等病原体,都可能导致胎儿听力受损。
药物: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疟药等,可能对胎儿的听力产生毒性作用。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损伤听力。
早产/低体重: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更容易出现听力问题。
新生儿窒息:严重的窒息可能导致缺氧性脑损伤,进而影响听力。
头颅产伤:难产或使用产钳等助产方式可能导致头颅产伤,从而影响听力。
其他因素:如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先天性听力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存在先天性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如果怀疑孩子有听力问题,应尽快带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进行详细的听力检查和评估。早期干预对于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的语言发育和康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