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抗心肌缺血、他汀类药物等,同时注意并发症的治疗,治疗应个体化,高危患者可能需进一步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首剂300mg嚼服,以后每天100-300mg口服。
氯吡格雷:首剂300-600mg口服,以后每天75mg口服。
2.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先静脉推注60U/kg,然后以12U/(kg·h)持续静脉滴注。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天1次。
3.溶栓治疗:
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链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6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4.抗心肌缺血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口服。
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口服或静脉滴注。
5.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口服。
6.并发症的治疗:
心律失常:如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给予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治疗。
心力衰竭:可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等治疗。
心源性休克:应进行积极的容量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机械辅助循环等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梗死部位和范围、并发症等因素。同时,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进一步治疗。
总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密切配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并注意休息、饮食和情绪管理,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