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患者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的成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症状会有所减轻。通常在10岁以上,蚕豆病的发病次数会逐渐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完全不再担心蚕豆病的影响。
蚕豆病的核心病因是人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G6PD),正常情况下,G6PD能够通过提供还原力来防止红细胞受到氧化剂的损伤。缺乏该酶的人群,在遇到一些触发因素,如蚕豆、服用氧化性药物等,红细胞容易发生氧化损伤和破裂,也就是溶血现象。
蚕豆病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和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G6PD酶活性逐渐增强,同时个体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能够更好地避免接触已知的诱因,所以可以逐渐减少发病次数。一般情况下,患者在10岁以上时,蚕豆病的发病风险就会逐渐减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蚕豆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只要患者体内存在G6PD缺乏,就有可能因接触诱发因素而发病。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患者到了某个年龄后就不会再发病。
蚕豆病通常于接触诱因后24~48小时发病,患者常会出现头晕、厌食、恶心、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症状。多数情况下,患者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在避免诱因后即可自行恢复。但是,如果问题相对严重,则需要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能够防止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管内,保护肾功能、减轻溶血反应,稳定红细胞膜。如果出现溶血伴有核黄疸的症状,需要采取光疗的方法来缓解。
蚕豆病患者也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监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溶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