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可能是腹膜炎、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肝硬化、心衰竭等原因引起,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消除,方法有药物治疗、一般治疗等。
1.腹膜炎
患有腹膜炎时,炎症因子会刺激腹膜,使炎性渗出液过多,从而导致腹水。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注射用头孢拉定等药物,帮助抑制炎症因子,缓解腹水症状。
2.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会使尿蛋白增加,而血清蛋白丢失严重造成水肿,腹水则是全身性水肿的一部分。患者需要在医嘱下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片、呋塞米注射液、托拉塞米注射液等,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减轻腹水。
3.低蛋白血症
长期营养不良或挑食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下降,一般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胶体渗透压降低,大量液体进入腹腔形成腹水。患者需要增加牛肉、虾仁、鸡蛋等富含蛋白质食物,提高血浆蛋白水平,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水的生成。
4.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形成门脉高压,导致门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后,静水压也随之增高,一部分血液的成分就会渗出,漏到腹腔间隙里形成腹水。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腹腔穿刺放液,以减轻腹腔压力。
5.心衰竭
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时,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管内液体渗漏到腹腔,形成腹水。明确是心衰竭的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地高辛片、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增强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并使用托拉塞米片等药物,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改善腹水情况。
腹水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如咸菜、咸鱼等,因为过多的盐分会导致体内水分滞留,加重腹水症状。每日摄盐量应严格控制,建议不超过2克。保证7-8小时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病情恢复和腹水的吸收。
此外,患者应定期监测腹围、体重、尿量等指标,以观察腹水的变化情况。同时,还需密切关注血压、脉搏等基础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