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非药物和介入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和生活方式调整。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失常:
被动性异位心律:包括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和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包括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病理性传导阻滞: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心脏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饮酒等诱因。同时,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处理。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