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区别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方面。
1.发病机制
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ADH不敏感或缺乏ADH受体,导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或垂体柄病变,导致ADH分泌减少或缺乏,从而引起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临床表现
肾性尿崩症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尿量可达4-10L/d,尿比重低,一般在1.005-1.010之间。患者一般无明显脱水症状,但长期大量排尿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尿崩症除了多尿、烦渴、多饮外,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并发症。
3.治疗方法
肾性尿崩症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补充水分、限制水的摄入、使用氢氯噻嗪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基因治疗或肾移植。
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补充ADH,常用的药物有去氨加压素、鞣酸加压素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垂体柄受压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4.预后
肾性尿崩症一般预后较好,经过适当治疗,多能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可能会进展为永久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治疗情况。如果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病因无法去除,病情可能会反复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