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包括瓣叶、瓣环、腱索或乳头肌)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1.风湿性心脏病
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心脏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
2.感染性心内膜炎
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而产生的炎症性疾病,赘生物形成是其重要特征。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导致瓣膜损害,如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等。
3.退行性瓣膜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瓣膜纤维化、钙化、僵硬等,从而影响瓣膜的功能。
4.先天性心脏病
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如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室间隔缺损等,可能导致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
5.其他原因
如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Marfan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病变。
此外,长期的高血压、心脏瓣膜先天发育异常、心脏手术等也可能增加心脏瓣膜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等。同时,定期的心脏检查和随访对于早期发现和处理瓣膜病变非常重要。
对于高危人群,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心脏瓣膜病家族史者等,应密切关注心脏健康,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检查和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血脂等,也有助于预防心脏瓣膜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出现心悸、气促、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