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黄芪是生黄芪的炮制加工品,炮制方法为生黄芪片与炼蜜拌匀,炒至不粘手后摊晾入药;两者功效与主治病证相似,但炙黄芪性温,适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脏器脱垂等症,用量一般为9~30g,大剂量可用至60~120g,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生黄芪性微温,适用于治疗表虚自汗、痈疽不溃等症,用量一般为9~30g,大剂量可用至120g,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1.炮制方法不同
炙黄芪是将生黄芪片与炼蜜拌匀,炒至不粘手后取出摊晾,而后入药。生黄芪则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后入药。
2.功效与主治病证不同
炙黄芪性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自汗盗汗、血虚萎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生黄芪性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等症。
3.临床应用不同
炙黄芪一般用量为9~30g,大剂量可用至60~120g。适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脏器脱垂、自汗、盗汗、血虚萎黄、痹痛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生黄芪一般用量为9~30g,大剂量可用至120g。适用于治疗表虚自汗、阴虚盗汗、气虚外感、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4.不良反应不同
炙黄芪和生黄芪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出现胃肠道反应,应减少用量或停止使用,并给予对症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炙黄芪和生黄芪的功效和主治病证有一定的区别,但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黄芪进行治疗。同时,黄芪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避免过量使用。此外,对黄芪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禁用或慎用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