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吃了就拉通常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容量较小,且胃呈水平位,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导致奶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容易快速进入肠道,引起排便反射。
其次,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乳中的低聚糖和益生元等成分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生长,促进肠道蠕动,使得宝宝排便次数增多。而且母乳容易消化吸收,宝宝可能会频繁进食,进而导致吃了就拉的情况较为常见。
此外,新生儿存在胃结肠反射,即当胃内充盈时,会引起结肠蠕动增加,促使排便,所以当宝宝进食后,胃部受到刺激,就容易引发肠道蠕动,导致排便。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体重增长正常,大便的性状正常(如金黄色或黄绿色的糊状便),没有明显的异味、血丝等异常情况,吃了就拉多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无需过于担心。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这种现象会逐渐改善。
但如果宝宝出现腹泻、腹胀、哭闹不安、体重不增等异常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以排除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等疾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