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多见于20-40岁男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和黏膜活检,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
腹痛: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血液检查: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电解质降低。
粪便检查: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步骤。
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结肠镜对全结肠进行直视观察,并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镜下可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黏膜活检: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依据。如果镜下发现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表面上皮细胞再生时,可明确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般治疗: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对于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病情缓解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
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氨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发作期,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上述药物依赖的患者。
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持续恶化者。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如何?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可以缓解,但容易复发。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等,严重影响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避免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调节免疫: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增强机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有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怀孕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态。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儿童: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成人相似,但药物剂量应根据体重进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营养状况,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复查,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