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均可导致瘙痒,血海、曲池、合谷、风池、膈俞、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可辅助止痒。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均可导致瘙痒,因此止痒需从多方面考虑,以下是一些可止痒的穴位:
1.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按压血海穴可以把体内的湿毒、淤血等排出,促使皮肤细胞的更新,从而达到缓解皮肤瘙痒的目的。
2.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可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消肿止痒,能改善敏感性皮肤。
3.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摩合谷穴不仅能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还能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或消除皮肤瘙痒。
4.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按摩风池穴可疏散风邪、清热解毒、通络止痒,对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5.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属于血会,可调节血液运行,常用于治疗各种血虚、血瘀导致的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等,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
6.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经络交汇的穴位,按摩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对于因血虚、湿热、肝郁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很好的效果。
7.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按摩太冲穴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穴位只能起到辅助止痒的作用,如果皮肤瘙痒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按摩穴位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同时,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避免接触过敏原等也是缓解皮肤瘙痒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