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包括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中耳结构异常、邻近器官感染、全身性疾病、咽鼓管功能障碍、不洁游泳或跳水、中耳手术及腺样体肥大等。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耳部清洁、避免用力擤鼻、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定期复查等。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诱因。其主要病因包括:
1.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导致鼓膜穿孔,中耳腔与外界相通,游泳、上呼吸道感染时污水进入中耳,可引发感染。
2.因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中耳腔、鼓窦内的脓液引流不畅,黏膜肿胀未能消退。
3.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反复感染,引发慢性中耳炎。
4.患者工作环境不佳,长期接触有害粉尘,或在污水中工作,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引发慢性中耳炎。
5.患者患有糖尿病、贫血、维生素缺乏等全身性疾病,或患有猩红热、麻疹、肺炎等急性传染病,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引发慢性中耳炎。
6.患者在不洁环境中游泳或跳水,导致污水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7.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感染。
8.患者曾行中耳手术,或中耳内有胆脂瘤,术后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导致慢性中耳炎。
9.患者患有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张口呼吸,会引起咽鼓管咽口受压,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中耳负压,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根据慢性中耳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局部用药如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能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全身用药主要是给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以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对于中耳粘连、听骨链中断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鼓室成形术、镫骨撼动术等,以恢复听力。
3.其他治疗:如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2.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涕进入中耳。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感染扩散。
4.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以免损伤听力。
5.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特别关注其听力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慢性中耳炎,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