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由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主要症状有肿块脱出、肿物嵌顿等,检查方法包括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治疗腹压增高的疾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
肛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等,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以下是关于肛肠脱垂的一些详细信息:
1.病因
先天因素:小儿发育不良,直肠缺乏周围软组织及骶骨弯度的支持;骶骨、直肠、乙状结肠发育不全,这是肛肠脱垂的主要原因。
后天因素: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腹压增加,推动直肠向下脱出;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其他因素: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疾病,经常增加腹压,推送直肠向下脱出。
2.症状
早期:仅在排便时有肿块脱出,便后肿块可自行缩回。
后期:脱出物逐渐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自行缩回。严重者,咳嗽、用力、行走、下蹲时都会脱出,且不易回复。
嵌顿:如果脱出的直肠不能及时复位,可能会发生嵌顿,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疼痛,甚至坏死。
3.检查
视诊:医生通过观察肛门周围是否有肿块脱出、肿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初步判断肛肠脱垂的程度。
直肠指诊:医生用手指伸进肛门,检查直肠内是否有肿物、黏膜是否松弛等。
其他检查:如结肠镜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肠道内的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4.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肛肠脱垂或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包括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锻炼肛门括约肌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肛肠脱垂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前壁修补术等。
5.预防
积极治疗可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蹲厕时间过长。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泻或便秘。
肛肠脱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果出现肛肠脱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