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导致果酱样大便的原因有阿米巴痢疾、肠套叠、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过敏性紫癜等,还可见于美克尔憩室、克罗恩病、结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
果酱样大便通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部位多来自小肠或右半结肠。以下是可能导致果酱样大便的原因:
1.阿米巴痢疾:这是一种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大便多呈果酱样,伴有腐败腥臭味。
2.肠套叠:多见于儿童,为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常表现为果酱样黏液血便,腹部腊肠样肿块。
3.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好发于儿童,病变主要在小肠,以腹痛、便血、发热为主要表现。大便呈果酱样或赤豆汤样血水便,具有特殊的腐败腥臭味。
4.过敏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因消化道黏膜及腹膜脏层毛细血管受累,而产生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其中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发作时可因腹肌紧张而误诊为外科急腹症。部分患儿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大便可呈果酱样。
5.其他:美克尔憩室、克罗恩病、结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也可出现果酱样大便。
需要注意的是,果酱样大便可能是多种严重疾病的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血常规、结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出现果酱样大便,更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