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种证型,治疗时需辨证论治,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左归丸、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劳逸适度。
中医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恼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4.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黯,舌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眩晕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治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治以补肾益精,滋阴潜阳,方用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此外,眩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激。
2.注意饮食有节,切勿过食肥甘厚味。
3.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4.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头部剧烈运动。
总之,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生活调摄,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