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消化道和医源性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污染物、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消毒和接种疫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以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接触传播;患者接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材等也可造成接触传播。
2.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3.医源性传播:手足口病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肠道病毒,医疗机构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儿童前、进食前、如厕后、更换尿布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并彻底擦干。
2.避免接触患者: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拥抱、亲吻等。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4.避免接触污染物: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物,接触后应及时洗手。
5.注意饮食卫生:给儿童提供干净、卫生的食物和水,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6.定期消毒: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紫外线消毒等方法。
7.接种疫苗:EV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并注意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