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飞沫、水源和被污染的物品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发病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可通过做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进行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肠道病毒: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对儿童健康和社会造成较大影响。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由于口腔溃疡会引起疼痛,患儿可能会有拒食、流涎、哭闹等不适表现。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后消退。
诊断:手足口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症状、接触史等,并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观察口腔、手、足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果需要确诊,可以采集皮疹部位的标本进行病毒检测或核酸检测。
治疗: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当患儿出现高热、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积极治疗,如吸氧、静脉补液、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做好儿童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等。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儿。保持教室和宿舍的通风良好,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来预防EV71型感染,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重症发生率。
总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以保障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