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三代抗组胺类药物,第一代价格低廉但不良反应多,第二代镇静作用弱且几乎无抗胆碱能作用和心脏毒性,第三代疗效更好、作用更持久且不良反应更小。使用时需注意按医嘱用药、关注不良反应、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治疗荨麻疹的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第一代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些药物价格低廉,但具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能作用,可能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者以及前列腺肥大者需慎用。
2.第二代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比,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中枢镇静作用较弱,且几乎无抗胆碱能作用和心脏毒性,因而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但需注意的是,肝功能不良者和孕妇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
3.第三代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换代产品,其疗效更好,作用更持久,且不良反应更小。
在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荨麻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频率。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3.抗组胺类药物可能会影响某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肝功能等,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
4.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荨麻疹可能与过敏有关,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6.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应遵医嘱按时复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抗组胺类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