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播散、体腔上皮化生、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经血逆流: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和盆腔腹膜等处,形成异位病灶。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碎片也可通过淋巴及静脉播散,种植在远离盆腔的部位,如肺部、四肢等。
3.体腔上皮化生:盆腔腹膜、卵巢表面及其他部位的体腔上皮,在长期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4.遗传因素:约1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
5.免疫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及血清中,存在抗子宫内膜抗体,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作用。
6.其他因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较早、生育少、妇科手术操作等,也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导致痛经、性交痛、月经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