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包括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可由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心室后负荷不足、心律失常、其他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的50%。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肌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炎:病毒、细菌等感染可引起心肌炎,导致心肌炎症和损伤,影响心脏功能。
2.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使心室收缩时需克服的压力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最终影响心脏功能。
容量负荷过重:如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等,使心室舒张时容量增加,导致心脏扩大和心肌肥厚,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3.心室前负荷不足: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使心室在舒张期血液反流,导致心室前负荷不足,影响心脏的充盈和射血功能。
心肌病:如限制型心肌病,心肌僵硬,心室舒张受限,导致心室前负荷不足。
4.心室后负荷不足:
肺动脉高压:如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使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心室后负荷不足,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
其他: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导致心脏代谢增加,使心室后负荷不足。
5.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室率增快,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导致心室率缓慢,影响心脏的射血功能。
6.其他因素:
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过度劳累:过度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可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
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影响心脏功能。
妊娠和分娩:孕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心脏负荷增加,易发生心力衰竭。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对于已经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同时使用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患者等,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