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未婚、少产、绝经延迟等,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腹部包块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方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预防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合理应用雌激素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6万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人,都属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原因。比如,长期无排卵导致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以及他莫昔芬的使用等。
其他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未婚、少产、绝经延迟等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如果有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家族史,或者家族中有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那么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主要包括:
阴道流血:这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下腹疼痛:一般为腰骶部及下腹坠胀感,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侵犯周围组织引起。如果肿瘤累及子宫颈管,堵塞宫颈管,还可能导致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腹部包块:如果肿瘤较大,可能在下腹部摸到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的包块,有时包块还可能有压痛。
其他症状:如果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下肢肿痛等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月经情况、生育史、家族史等,并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的情况。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子宫内膜病变。
诊断性刮宫:这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宫腔镜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子宫内膜的情况,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手术治疗: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等。
放疗:适用于术后高危因素或不能手术的患者,主要用于盆腔照射。
化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内分泌治疗: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主要包括:
定期体检: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B超、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避免长期雌激素刺激。
合理应用雌激素:绝经后女性如需使用雌激素,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同时使用孕激素进行拮抗。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