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接触、飞沫和饮食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1.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轻症,可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至黄豆大小,疱疹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口唇、牙龈、扁桃体等处。
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部分患儿可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A71感染引起。
3.手足口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血常规: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
病原学检查:CoxA16型和EV71型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胸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肺部纹理增多、斑片状阴影等。
4.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患儿可给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口腔疱疹可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开喉剑喷雾剂等,皮肤疱疹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对于EV-A71感染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
并发症治疗: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5.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勤洗手,保持手卫生。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适用于6月龄至5岁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