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和土茯苓可一起服用,没有相反相畏的情况,一起服用有健脾胃、宁心神、利湿气、抗肿瘤等功效。
茯苓和土茯苓可以一起喝,它们都属于药食同源类食材,没有相反相畏的情况。一起服用后有健脾胃、宁心神、利湿气、抗肿瘤等功效。但要注意,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慎服茯苓;肝肾阴虚者慎服土茯苓。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功能主治:解毒,除湿,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茯苓和土茯苓可以一起喝,也有不同的喝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茯苓土茯苓汤:用茯苓、土茯苓各20克,加水煎汤,分2~3次服用,可健脾和胃,祛湿解毒。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毒内蕴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肢体困重,带下量多等症。
2.茯苓土茯苓粥:用茯苓、土茯苓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茯苓、土茯苓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适用于脾虚湿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等症。
3.茯苓土茯苓茶:用茯苓、土茯苓各10克,绿茶3克。将茯苓、土茯苓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冲泡绿茶即可饮用,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适用于脾虚湿困,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黄稠,臭秽,阴痒,小便短赤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