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与感染相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2~10岁儿童,冬、春季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关节症状、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增高等,血培养可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目前主要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遗留关节畸形、心脏病变等后遗症。
小儿变应性亚败血症又称变应性亚败血症(allergic
undemifever),是一种与感染相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2~10岁的儿童,具体分析如下:
1.高发人群:小儿变应性亚败血症好发于2~10岁的儿童,冬、春季发病较多。
2.症状表现:
发热:高热达39~40℃以上,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可自行骤升骤降,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一般为数日至数周,可伴有寒战,但出汗较多。
皮疹:皮疹是本病的重要症状之一,呈多形性,可为红斑样、丘疹样、荨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多见于四肢、躯干,面部及手足较少,一般不痒,可于1~2天内消失,容易反复出现。
关节症状:常侵犯大关节,如膝、肘、踝、腕等关节,呈游走性、多发性,局部有红肿、疼痛,关节腔可有积液,关节症状消退后不留畸形。
肝、脾、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较为常见,可伴有压痛,少数患儿可并发胸膜炎、肺炎、心包炎、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
3.诊断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可达(20~30)×10⁹/L,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
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或升高。
类风湿因子:阴性。
血培养:可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
骨髓培养:可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
关节液检查:关节液常为渗出液,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正常。
其他检查: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可发现心脏、肺部、腹部等器官的病变。
4.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用于控制感染。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用于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用于调节免疫功能。
对症治疗:如退热、止痛等。
5.预后情况:
小儿变应性亚败血症的预后较好,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痊愈。
部分患儿可遗留关节畸形、心脏病变等后遗症。
6.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