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其他罕见癌和交界性肿瘤六种类型,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和筛查。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其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非浸润性癌: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
小叶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小叶内,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较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
2.早期浸润性癌:
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
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浸润范围较小。
3.浸润性特殊癌:
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实质以乳头中心为轴心,向乳管内生长,乳头可呈分支状或乳头状。
髓样癌:癌实质与间质比例大致相等,癌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核仁明显,间质内无或少有淋巴细胞浸润。
小管癌:癌实质主要由小管组成,其胞浆丰富,强嗜酸性,核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较一致,排列紧密,无明显腺样结构。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膜样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腺样结构,管腔内含嗜酸性分泌物,癌细胞体积小,大小较一致,核深染,分裂象少见。
黏液腺癌: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间质内有大量黏液湖,其中漂浮癌细胞。
大汗腺样癌:又称恶性大汗腺瘤,癌细胞体积大,胞浆嗜酸,核较大,核仁明显,胞核排列成实性上皮团块或条索,间质内含有多数淋巴细胞。
鳞状细胞癌: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细胞可角化,癌巢中可见细胞间桥。
4.浸润性非特殊癌: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乳腺癌的50%~80%。癌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巢状,无明显腺样结构。
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排列呈单行或单行条索,类似小管癌或腺样囊性癌的结构,小叶结构大部分消失。
髓样癌:癌实质与间质比例大致相等,癌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核仁明显,间质内无或少有淋巴细胞浸润。
小管癌:癌实质主要由小管组成,其胞浆丰富,强嗜酸性,核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较一致,排列紧密,无明显腺样结构。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膜样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腺样结构,管腔内含嗜酸性分泌物,癌细胞体积小,大小较一致,核深染,分裂象少见。
黏液腺癌: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间质内有大量黏液湖,其中漂浮癌细胞。
大汗腺样癌:又称恶性大汗腺瘤,癌细胞体积大,胞浆嗜酸,核较大,核仁明显,胞核排列成实性上皮团块或条索,间质内含有多数淋巴细胞。
鳞状细胞癌: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细胞可角化,癌巢中可见细胞间桥。
5.其他罕见癌:
分泌性癌:又称柱状细胞癌,癌实质中含有嗜酸性分泌物,细胞排列呈柱状。
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癌细胞胞浆内富含糖原,HE切片中胞浆透明,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
印戒细胞癌:癌细胞胞浆内富含黏液,细胞核被挤向一侧,使癌细胞呈印戒状。
类癌:发生于黏膜腺体的嗜银细胞瘤,多发生于胃肠道和支气管,乳腺癌中罕见。
6.交界性肿瘤:
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范围小于1mm。
小叶原位癌伴微浸润: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范围小于1mm。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制定。此外,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癌也非常重要。
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基因突变携带者、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高危人群,应更加关注乳腺癌的预防和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等检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乳腺癌。
总之,乳腺癌的类型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