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女性好发,常见症状有晨僵、多关节受累、关节畸形等,检查包括血常规、自身抗体、影像学等,治疗主要有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不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好发人群: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35-50岁女性,患病率为0.5%-1%。
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多关节受累、手关节受累、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典型表现为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肿,也可累及腕、肘、膝、踝、跖趾关节等,呈对称性、多关节炎。此外,第一跖趾关节也常受累,称为跖趾关节炎。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钮孔花样畸形等。
2.关节外表现:
一般表现: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及淋巴结肿大。
心脏受累: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
呼吸系统受累:可有胸膜炎、肺间质病变。
肾脏受累:多出现于长期用药的患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甚至肾功能不全。
贫血:可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多由慢性疾病性贫血或铁剂治疗所致。
神经系统受累:周围神经受压可出现腕管综合征、跗管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有轻至中度贫血,活动期可有血小板增多。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炎症活动时升高。
3.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抗环状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等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分期、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标准:
1.晨僵:关节及关节周围晨僵,常达1小时以上。
2.多关节受累:至少3个关节区同时受累。
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
4.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区同时受累。
5.类风湿结节:伸侧或近侧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附近,或肘、膝、肩、髋关节附近或胸锁关节、脊柱椎体骨突、部位皮下结节。
6.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IgM、IgG、IgA类RF中至少1种阳性。
7.影像学改变:X线或CT检查显示骨质疏松和破坏。
治疗:
1.一般性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关节功能锻炼等。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
抗风湿药:改善病情,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有关节外症状或关节炎明显者。
生物制剂:针对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如TNF-α拮抗剂、IL-6拮抗剂等。
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关节畸形影响功能者。
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患者的依从性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残疾的发生。
预防:
1.避免感染: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类风湿关节炎。
2.避免寒冷、潮湿: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接触冷水。
3.适当锻炼: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4.健康饮食:均衡饮食,避免高嘌呤、高脂肪食物。
5.戒烟:吸烟可能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