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其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与炎症程度无关,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同时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窦部。
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下所见的胃黏膜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年龄、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遗传因素等有关。此外,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等药物,以及吸烟、饮酒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对于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根除治疗;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助消化药等;如果有胃黏膜糜烂和(或)胆汁反流,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中和胃酸药等。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总之,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如果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