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肿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基底细胞型和颗粒细胞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据其病理分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滤泡型:常见,占角化囊肿的80%左右。囊腔较小,囊壁薄,内衬复层扁平上皮,表面呈波浪状。上皮岛的中心部细胞呈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类似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纤维囊壁内有大量的淋巴组织。
2.丛状型:较罕见,占角化囊肿的10%左右。囊腔较大,囊壁较厚,内衬复层扁平上皮,表面呈分叶状。上皮岛的中心部细胞呈立方状,胞核位于基底膜附近,类似于成釉器的外釉上皮层。纤维囊壁内有少量的淋巴组织。
3.棘皮瘤型:罕见,占角化囊肿的1%左右。囊腔较小,囊壁薄,内衬复层扁平上皮,表面呈乳头状。上皮岛的中心部细胞呈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类似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纤维囊壁内有少量的淋巴组织。
4.基底细胞型:罕见,占角化囊肿的1%左右。囊腔较小,囊壁薄,内衬立方状或柱状基底样细胞,类似于成釉器的内釉上皮层。纤维囊壁内有少量的淋巴组织。
5.颗粒细胞型:罕见,占角化囊肿的1%左右。囊腔较小,囊壁薄,内衬嗜酸性粒细胞,类似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纤维囊壁内有少量的淋巴组织。
以上是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病理分型,不同类型的角化囊肿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