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和气道反应性测定等。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完全控制,治疗原则包括早期干预、长期管理、个体化治疗、按需使用缓解药物以及避免触发因素。环境控制、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是哮喘管理的重要措施。哮喘急性发作时应立即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并尽快就医。特殊人群的哮喘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约有3亿人受其困扰。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哮喘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识,加强对哮喘的规范化诊疗,本文对国内外诊治哮喘的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
一、哮喘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和气道反应性测定等。目前,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仍将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₁)/用力肺活量(FVC)<70%作为确立气流受限的基本条件。同时,GINA还推荐使用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来评估气道反应性。
二、哮喘的治疗目标和治疗原则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完全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包括运动能力;预防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哮喘相关死亡风险;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哮喘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早期干预、长期管理、个体化治疗、按需使用缓解药物以及避免触发因素。
三、哮喘的管理
1.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室内尘螨、动物毛发、蟑螂等变应原;避免吸烟和暴露于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洁;避免过度使用化学清洁剂和空气清新剂。
2.健康教育:患者和家属应了解哮喘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的诱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哮喘发作。
4.药物治疗: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控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5.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四、哮喘的急性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加重,常因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运动、药物等因素诱发。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立即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并尽快就医。在等待医疗救助的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安静、放松,避免紧张和焦虑。
五、哮喘的预后
大多数哮喘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甚至可能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因此,哮喘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和随访,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六、特殊人群的哮喘管理
1.儿童哮喘:儿童哮喘的治疗和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药物反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家长应加强对患儿的管理和教育,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2.老年哮喘:老年哮喘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3.妊娠期哮喘:妊娠期哮喘患者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和接触过敏原。
七、结语
综上所述,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哮喘的控制率和治愈率将会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共同推动哮喘防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