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的指标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增减的临床意义需要结合相关指标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红细胞计数
成年男性正常值为450~550万/mm3,成年女性正常值为400~500万/mm3,儿童正常值为420~520万/mm3。病理性增加一般考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等疾病,病理性减少常见于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等情况。
2、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正常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正常值为110~150g/L,新生儿正常值为170~200g/L。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等同于红细胞计数。
3、血细胞比容
男性正常参考值约为40%~50%,女性正常参考值约为35%~45%。增多一般是由大面积烧伤、严重脱水或者腹泻等情况引起,降低通常与失血后大量补液、贫血有关。
4、白细胞计数
成人正常参考值为3500~9500/mm3,儿童正常参考值为5000~12000/mm3。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妊娠、进食等情况,病理性增高通常是由急性感染、急性出血、尿毒症等情况引起,病理性降低一般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化疗等因素相关。
5、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为50%~70%,嗜酸性粒细胞为1%~5%,嗜碱性粒细胞为0%~1%,淋巴细胞为20%~40%,单核细胞为3%~8%。中性粒细胞增减临床意义参考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等疾病,增多一般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部分血液病和肿瘤等因素有关。嗜碱性粒细胞减少通常是由过敏性休克、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原因导致的,增多与血液病、恶性肿瘤、中毒、过敏性疾病等因素相关。淋巴细胞减少发生在传染病的急性期,有可能与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接触放射线、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增多则见于结核病、百日咳、疟疾等病症。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传染病、寄生虫病、疟疾等疾病。
6、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为10~35万/mm,增高多是由急性大失血、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症引起的,减少一般考虑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消耗过多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