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其他类型,其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和生活习惯。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交界性早搏、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
2.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3.快速性心律失常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触发性心律失常:早期后除极触发活动、延迟后除极触发活动。
4.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窦房结变时功能不全、窦房结自律性降低、窦房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5.其他
并行心律:包括并行心律性早搏、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性心房颤动、并行心律性扑动。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种,如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发作频率、节律等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也不同,有些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有些需要手术治疗,有些则需要介入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