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母亲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通常在出生后2~5天出现症状,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产前可通过检测抗体效价进行预防。
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母亲和胎儿的血小板血型不合,母亲的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血小板发生反应,导致胎儿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些解答:
1.病因:
母亲和胎儿的血小板血型不合,如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母亲体内存在针对胎儿血小板的IgG抗体。
2.症状:
出生后2~5天出现皮肤紫癜、瘀斑,严重者可出现血肿。
常伴有鼻衄、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贫血。
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脾肿大。
3.诊断:
母亲孕期检查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
患儿出生后出现血小板减少。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抗体检测有助于确诊。
4.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外伤。
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20×10?/L时,应输注血小板。
免疫球蛋白:可抑制抗体产生,减少血小板破坏。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生成。
其他治疗:如有感染,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5.预后: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血小板可自行恢复正常。
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6.预防:
对于Rh阴性孕妇,产前应检测抗体效价。
抗体效价高时,可在孕28周、32周、36周各进行一次免疫球蛋白注射。
分娩时应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总之,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对于高危孕妇,应加强产前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