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后起红疹子,可能是这些疾病引起的......
1.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发疹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春秋两季多发。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15天。起病急,体温突然升高,常在39℃~40℃以上,高热早期可能伴有惊厥,患儿除了有食欲缺乏外,一般精神状态较好,但高热时可有嗜睡、烦躁、咳嗽、呕吐、腹泻、惊厥等症状。发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或稍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治疗:幼儿急疹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注意事项:幼儿急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在出疹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多见于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6~18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发热3~4天后,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出齐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也随之减轻。
治疗:麻疹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物,咳嗽时给予止咳药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麻疹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在出疹期间,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免感染。
3.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咽痛、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眼部疼痛等症状,同时可出现红色斑丘疹,先见于面部,然后迅速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一般无皮疹。皮疹一般持续1~3天消退,不留色素沉着。
治疗:风疹一般采用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物,咳嗽时给予止咳药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在出疹期间,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免感染。
4.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多见于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5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可出现草莓舌、皮肤弥漫充血、针尖大小的皮疹等。皮疹一般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首先见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消退后可有片状脱皮。
治疗:猩红热一般采用青霉素治疗,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等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注意事项:猩红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药物疹
药物疹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内脏。药物疹的发生与药物的种类、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等有关。
症状:药物疹的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表皮坏死、剥脱等。同时,可伴有发热、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治疗: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多饮水或静脉输液,促进药物排泄。症状轻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症状重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免感染。
注意事项:在使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有过敏史,应避免使用该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发烧后起红疹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果出现发烧后起红疹子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