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由于乳糖酶分泌量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和肠道外症状,其发病原因包括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诊断方法主要有症状评估、乳糖耐量试验和氢呼气试验,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和药物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早期干预、合理喂养和逐渐添加辅食。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由于乳糖酶分泌量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以下是关于乳糖不耐受的一些信息:
1.主要表现:
胃肠道症状:腹胀、腹痛、腹泻(多为黄色稀糊便,也可能出现蛋花样或水样便)等。
肠道外症状:肠鸣、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
2.发病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症状。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主要与种族、遗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的活性会逐渐降低。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损伤,如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3.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习惯等。
乳糖耐量试验:通过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患者的血糖、尿半乳糖等指标,来判断乳糖酶的活性。
氢呼气试验:这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氢气来判断乳糖的消化情况。
4.治疗方法: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或饮料,如牛奶、乳制品、冰淇淋等。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食品替代。
补充乳糖酶: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在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前补充乳糖酶。
药物治疗:如果症状严重,可以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
5.预防措施:
早期干预:对于早产、低体重儿等乳糖不耐受高危人群,可以在出生后尽早开始补充乳糖酶。
合理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因此母亲应避免食用。
逐渐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时,可以逐渐引入含乳糖的食物,让婴儿逐渐适应。
总之,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以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