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也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
非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层发生慢性炎症,但并未累及黏膜下层及腺体,也未出现腺体萎缩的现象。该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以及精神压力大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炎症。
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但通常较为轻微。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虽然症状相对较轻,但长期忽视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形态和色泽变化,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性病变。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手段进一步确诊。
治疗非萎缩性胃炎以对症治疗为主,旨在缓解消化不良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胶体果胶铋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必要的。同时,患者还需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不良因素刺激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