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其治疗方法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防治感染等,必要时需手术治疗。在饮食方面,当肠梗阻缓解后,可以先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等,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藕粉、果汁、鸡蛋羹、米粥等。
一、症状
1、腹痛是肠梗阻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这是由于肠管堵塞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导致肠管强烈蠕动而引起疼痛。
2、呕吐也是肠梗阻的重要症状,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含有粪样物。
3、停止排气排便则提示肠道完全梗阻,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能仍会有少量气体和粪便排出。
二、治疗
对于肠梗阻的治疗,禁食水是为了减少肠道负担,让肠道得到休息;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是因为呕吐和不能进食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需要及时补充。防治感染是为了预防因肠道细菌移位等引发的感染。而当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等严重情况时,则需要手术治疗。
三、进食
在饮食恢复阶段,开始时给予少量米汤等流食,观察患者无不适后,可逐渐增加量和种类。藕粉富含营养且易消化。果汁能提供维生素和水分。鸡蛋羹富含蛋白质且较软。米粥容易消化吸收。随着肠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可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需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再次诱发肠梗阻。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肠梗阻患者应该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以免导致病情持续性的加重。